关于制定2022级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开展质量评价和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为了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制定2022级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依照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高端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充分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适应广东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面向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高端岗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较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应用,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制定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把专业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与思政属性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把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使学生有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能力、兴趣、愿望、目标不同的学生能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和追求,按需设课,因用施教;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三)以职业教育本科为目标。职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在:以职业驱动培养,建高地,争一流,依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平台,瞄准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完善1+X证书机制。健全1+X证书培养体系,提炼技术技能课程内容,使技术技能课程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实现课程教学与考证培训融会贯通,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统一,实行双轨制,既鼓励学生积极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又不作为毕业的限制条件,使1+X证书得以充分实现。为企业行业培养大国工匠、高水平能工巧匠;鼓励和倡导学生获得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教学,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行业)共同开发课程,校企(行业)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
(六)创新创业与专业有机融合。坚持“产学研用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以研究促创新,以创新带动创业”的办学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创客梦工场体现实践育人;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模拟训练课以及实践环节,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互动互融,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技术技能竞赛、创业训练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学分管理。
三、制定依据
(一)《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二)教育部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发〔2021〕1号)
(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21〕1号)
(四)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适用(试行)(征求意见稿)》
(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03.20)
(六)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20〕5号)
(七)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
(八)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教体艺〔2019〕1号)
(九)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十)《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
(十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完善提高和测评指导工作的通知》(教发厅函〔2019〕17号)
(十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十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十四)《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
(十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2015〕36号)
(十六)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10.15)
(十七)《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例框架及编写要求
四、制定要求
(一)培养目标
要求目标定位准确,文字表述简明扼要,特别要注意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要体现本专业特色,有关表述应与职业面向中的表述一致,300字以内。)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定的国际视野,比较系统掌握本专业哪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技术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胜任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x x x(C )行业的x x x(D、E )职业群(或技术领域),从事x x x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职业素质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能够熟练掌握与本专业从事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产业文化,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一门外语并结合专业加以运用;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掌握基本身体运动知识和至少1项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5)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 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6)熟悉X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了解XXX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等相关知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思维;
(7)践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劳动观念、积极投身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
2.职业知识要求:
(1)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XXX、XXX、XXX 等文化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确定相应公共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等), 具有扎实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掌握XXX,XXX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专业实际列举,可结合实际拓展列举数条);
3.职业能力要求:
(1)掌握XXX、XXX等技术技能,具有XXX能力或实践能力(结合专业所对应的岗位需求列举,可结合实际拓展列举数条);
(2)具有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掌握XXX领域数字化技能;
(3)具有从事XXX领域中高端产品制造(或提供中高端服务)的能力,具有完成XXX等岗位工作任务(或专业设备的复杂操作)的能力,具有从事工艺设计/方案设计、过程监控、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和现场创新的能力,具有解决岗位现场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实施现场管理的能力(结合专业实际具体表述,或分列,不必面面俱到);
(4)具有参与制定技术规程与技术方案的能力,能够从事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或实验成果转化;
(5)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新技术、新岗位的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证书要求
(1)必考证书:
(2)选考证书:
(三)学历与学制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
学制:职业教育本科实行学年学分制,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4-6年。
(四)学分与学时及平均学分绩点计算规则
各专业总学分170-180学分,总学时达到3200学时。
按学时设置的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学分数最小单位为0.5学分;每学期课程教学周学时控制在24~28学时。
按周设置的实验实训课,每周25学时计1学分;毕业设计(论文),每周20学时计1学分;顶岗实习,每2周40学时计1学分。
平均学分绩点计算规则:平均学分绩点采用五分制学分加权平均法计算。用A1、A2.......An表示第1门、第2门.....第n门课程的百分制不小于60分成绩(等级制优、良、中(合格)、补考及格分别折算为95、85、75、60分),用a1、a2......an表示第1门、第2门......第n门课程的学分,则:
平均学分绩点=[(A1-50)*a1+(A2-50)*a2+......+(An-50)*an]/[10*(a1+a2+......+an)]
(五)学时分配
1.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25%。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
2.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原则上一门课不能拆分为单独的理论课和单独的实训课。
理论教学占总学时<50%。实践教学占总学时≥50%,其中集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重不少于25%。
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24周)
(六)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成如下:
课程平台 |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平台 | 必修课 | 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模块、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国际视野与多元文明模块、科学思维与科技发展模块、社会研究与公民责任模块、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模块、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模块 |
选修课 |
|
|
职业教育平台 | 必修课 | 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企业课、整周实践、 |
选修课 | 专业限选模块1、专业限选模块2、专业限选模块3、专业任选模块 |
|
证书教育平台 | 必修课(必考证) | 外语(英语或日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2个通用能力证书考证课、专业技术上岗证、职业资格证等职业能力证书考证课等,根据专业需要确定 |
选修课(选考证) | 专业技术上岗证、职业资格证等职业能力证书考证课等,根据专业需要确定 |
|
1.通识教育平台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性 质 | 课程序号 | 课程或活动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
合计 | 理论 | 实践 | 上课周数 | 14 | 18 | 18 | 18 | 18 | 18 | 0 | 0 |
|
|
|
|
|
实践周数 | 2 |
|
|
|
|
| 18 | 17 |
|
|
|
|
|
|
|
|
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课程 | 必修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0 | 48 | 48 |
| 考试 |
|
| 3 |
|
|
|
|
|
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5.0 | 80 | 64 | 16 | 考试 |
|
|
| 4 |
|
|
|
|
|
|
3 | 形势与政策 | 2.0 | 32 | 32 |
| 考查 | 每学期课内4学时课外4学时 |
|
|
|
|
|
|
|
|
|
4 | 国家安全教育 | 1.0 | 16 | 12 | 4 | 考查 |
|
|
| 1 |
|
|
|
|
|
|
5 | 大学语文 | 2.0 | 32 | 24 | 8 | 考试 |
|
| 2 |
|
|
|
|
|
|
|
6 | 经典名著导读1-6 | 12.0 | 192 | 96 | 96 | 考查 | 2 | 2 | 2 | 2 | 2 | 2 |
|
|
|
|
7 | 军事理论 | 2.0 | 32 | 32 | 0 | 考查 | 2 |
|
|
|
|
|
|
|
|
|
8 | 军事技能及入学教育 | 2.0 | 2W |
| 2W | 考查 | 2W |
|
|
|
|
|
|
|
|
|
学分及学时小计 | 29.0 | 432 | 308 | 124 |
| 4 | 2 | 7 | 7 | 2 | 2 | 0 | 0 |
|
|
|
选修 | 1 | 通识教育选修课1 | 2.0 | 32 | 16 | 16 |
|
| 2 | √ | √ | √ | √ |
|
|
|
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课程 | 必修 | 1 | 公共艺术 | 2.0 | 32 | 16 | 16 | 考查 |
|
| 2 |
|
|
|
|
|
2 | 读书活动 | 1.0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
|
|
|
学分及学时小计 | 2.0 | 32 | 16 | 16 |
| 0 | 0 | 2 | 0 | 0 | 0 | 0 | 0 |
|
|
|
选修 | 1 | 通识教育选修课2 | 2.0 | 32 | 16 | 16 |
|
| 2 | √ | √ | √ | √ |
|
|
|
国际视野与多元文明课程 | 必修 | 1 | 大学应用英语 | 3.5 | 56 | 28 | 28 | 考试 | 4 |
|
|
|
|
|
|
|
2 | 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课 | 4.0 | 64 | 32 | 32 | 考试 |
| 4 |
|
|
|
|
|
|
|
|
学分及学时小计 | 7.5 | 120 | 60 | 60 |
| 4 | 4 | 0 | 0 | 0 | 0 | 0 | 0 |
|
|
|
选修 | 1 | 通识教育选修课3 | 2.0 | 32 | 16 | 16 |
|
| 2 | √ | √ | √ | √ |
|
|
|
科学思维与科技发展课程 | 必修 | 1 |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 | 2.0 | 32 | 16 | 16 | 考试 | 2 |
|
|
|
|
|
|
|
2 | 高等数学 | 4.0 | 64 | 64 |
| 考试 |
| 4 |
|
|
|
|
|
|
|
|
2 | 经济数学 | 3.5 | 56 | 56 |
| 考试 | 4 |
|
|
|
|
|
|
|
|
|
3 | 大学物理及其实验 | 4.0 | 64 | 32 | 32 | 考试 | 4 |
|
|
|
|
|
|
|
|
|
学分及学时小计 | 13.5 | 216 | 168 | 48 |
| 10 | 4 | 0 | 0 | 0 | 0 | 0 | 0 |
|
|
|
选修 | 1 | 通识教育选修课4 | 2.0 | 32 | 16 | 16 |
|
| 2 | √ | √ | √ | √ |
|
|
|
社会研究与公民责任课程 | 必修 | 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0 | 48 | 32 | 16 | 考试 | 2 |
|
|
|
|
|
|
|
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0 | 48 | 48 |
| 考试 |
|
| 3 |
|
|
|
|
|
|
|
3 | 第二课堂 | 2.0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
|
|
|
4 | 劳动教育 | 1.0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 | √ |
|
|
学分及学时小计 | 9.0 | 96 | 80 | 16 |
| 2 | 0 | 3 | 0 | 0 | 0 | 0 | 0 |
|
|
|
选修 | 1 | 通识教育选修课5 | 2.0 | 32 | 16 | 16 |
|
| 2 | √ | √ | √ | √ |
|
|
|
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课程 | 必修 | 1 |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 1.0 | 16 | 8 | 8 | 考查 | 1 |
|
|
|
|
|
|
|
2 | 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 | 1.0 | 16 | 8 | 8 | 考查 |
|
|
|
|
| 1 |
|
|
|
|
学分及学时小计 | 2.0 | 32 | 16 | 16 |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
|
|
选修 | 1 | 通识教育选修课6 | 2.0 | 32 | 16 | 16 |
|
| 2 | √ | √ | √ | √ |
|
|
|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课程 | 必修 | 1 | 大学体育1、2、3、4 | 8.0 | 128 |
| 128 | 考查 | 2 | 2 | 2 | 2 |
|
|
|
|
2 | 预防医学与健康 | 0.5 | 8 | 8 |
| 考查 | √ |
|
|
|
|
|
|
|
|
|
3 | 心理健康教育 | 2.0 | 32 | 16 | 16 | 考查 |
| 2 |
|
|
|
|
|
|
|
|
学分及学时小计 | 10.5 | 168 | 24 | 144 |
| 2 | 4 | 2 | 2 | 0 | 0 | 0 | 0 |
|
|
|
选修 | 1 | 通识教育选修课7 | 2.0 | 32 | 16 | 16 |
|
| 2 | √ | √ | √ | √ |
|
|
|
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学分及学时小计 | 73.5 | 1096 | 672 | 424 |
| 23 | 14 | 14 | 9 | 2 | 3 | 0 | 0 |
|
|
|
通识教育平台选修课最低学分及学时小计 | 8.0 | 128 | 64 | 64 |
|
| 2 | 2 | 2 | 2 |
|
|
|
|
|
|
通识教育平台最低学分及学时小计 | 81.5 | 1224 | 736 | 488 |
| 23 | 16 | 16 | 11 | 4 | 3 | 0 | 0 |
|
|
|
备注: ①形势与政策教育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均衡在第1~8学期内完成;每学期由任课老师评定1次成绩,思政部存档,第8学期计算总评成绩录入系统; ②军事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由武装部负责管理与实施; ③公共艺术课,可以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课程; ④通识教育选修课1、2、3、4、5、6、7分别对应通识教育平台的七大模块课程 ⑤大学体育1、2、3、4,开设体育俱乐部项目,进行专项运动理论知识、运动技术与健康教育等,要求学生每学期从《健美操》、《篮球》、《排球》、《乒乓球》、《太极拳》、《跆拳道》、《瑜伽》、《田径》、《网球》、《羽毛球》、《足球》等项目中不重复选择一项修习,其余各学期开设体育健康与身心发展模块选修课,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每天运动1小时(如健康乐跑活动等); ⑥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科研与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科技竞赛、开放实验、文体比赛等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参加4项(含)以上活动,由团委、学生处牵头组织实施并进行成绩考核; ⑦劳动教育,参加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如清洁卫生、各种大型活动的志愿工作者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由团委、学生处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⑧读书活动,由图书馆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
|
|
|
|
|
|
|
|
|
|
|
|
|
|
|
|
2.职业教育平台
职业教育平台是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面向职业岗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含校内和企业课)、整周实践课等构成、专业选修课由专业限选课(三个平行方向模块)、专业任选课等构成。
(课程名称和内涵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除确有必要的以外,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不采用学科式课程名称(如XX学等),所有课程要落实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的新要求)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基础的课程,即需要集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的课程,一般设置8-10门。包括:XXX、XXX等。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设置校内老师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校内课)8-10门,包括XXX、XXX等;企业技术人员或专家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企业课)3-5门。包括XXX、XXX等。
(3)整周实践课
主要包括整周开展的实训、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在校内外进行XXX、XXX等综合实训。在XXX行业的XXX企业进行XXX实习。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XXX专业顶岗实习标准》要求。
(如教育部已发布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应明确提出要达到XXX标准。列举的实训实习项目应与后面教学基本条件中的实训室、实习基地相对应。)
(4)专业选修课
专业限选课(三个平行的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限选课模块1,4-6门课;专业限选课模块2,4-6门课、专业限选课模块3,4-6门课;
专业任选课:主要是体现培养规格要求,进行专业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的课程,8-12门课;。
(七)教学进程安排
学期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合计 | 18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17 |
课程教学 | 14 | 18 | 18 | 18 | 18 | 18 |
|
|
复习考试 | 2 | 2 | 2 | 2 | 2 | 2 |
|
|
军事技能及入学教育 | 2 |
|
|
|
|
|
|
|
实习动员与准备 |
|
|
|
|
|
| 2 |
|
专业实习 |
|
|
|
|
|
| 18 |
|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 |
|
|
|
|
|
|
| 12 |
毕业考试 |
|
|
|
|
|
|
| 1 |
毕业答辩 |
|
|
|
|
|
|
| 1 |
毕业教育及活动 |
|
|
|
|
|
|
| 2 |
毕业离校 |
|
|
|
|
|
|
| 1 |
(八)其他
(1)要依据实训内容确定实训周数,避免实训内容与实训周数不符,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校内3年,企事业单位1年)培养模式,鼓励将专业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字+进程表)以专业为单位制定,公共内容整体表述。教学进程表内同一专业不同方向模块的学分应相同。
(3)每学期考试课程4~6门,其余课程为考查课程。
(4)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课程简介先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同时提供课程的英文名称和课程中、英文简介及本单位开设课程一览表。
(5)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6)采用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五、组织领导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各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本指导意见组织制定和审定。
(二)各专业教研室牵头,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1.各专业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其他高校专家、一线教师、学生和毕业生代表的建议,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对已开设的专业,根据以往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3.对2022年新增专业,必须进行社会调研,充分考虑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经过本专业全体老师的讨论,使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4.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经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定稿须专业负责人、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审查签名,再提交学校党委会审核通过后发布实施。
六、附件
附件1:2022年职业教育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附件2:2022年职业教育专升本***专业教学进程表.xls
附件3:广科大2022年职业教育本专科拟招生专业信息表.xls
附件4: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日程表.xls
附件5:教学进程表的填写说明.docx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