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会服务网 欢迎您的访问!

第二届第三次双代会上的校长工作报告

信息发布者: 摄影者: 发布时间:2018-10-04 浏览量:

  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第二届第三次双代会上的报告

  崔英德

  (2016年6月)

  各位代表:

  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实现升本发展的关键之年。纵观全国上下,形势喜人,形势逼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催人奋进的大好形势下,我校召开双代会,总结过去,找出差距,展望未来,明确目标,对我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具有重大意义。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校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奋发进取、求真务实,创新强校,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工科为特色,产学研结合,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广州,面向全国,服务广东”的办学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我校秉承“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办学思路,学校面向市场和经济发展需要,实施“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实训实习就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教学体制,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确立了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在办学的各环节上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校通过“订单定向培养(7个班)”等途径,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本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三对接一贯穿”,即: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责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目前,我校已建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高职实训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3个)等省级平台12个,省级创新强校与质量工程项目30项。经省人社厅批准我校与广工合作建立了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广州市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等。2014年,我校与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共同举办的“三元融合五年贯通”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项目获省教育厅批准试点,目前,3个专业已招生2届,社会反映良好。

  我校获批各类省级教科研项目72项,获校外科研经费200多万元;获省厅级成果奖4项;获市级以上鉴定成果3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22篇,其中核心期刊71篇,被EI、SCI等收录33篇;出版著作和教材66部。获授权专利153项,2014年我校获广州市高校专利授权量第十名。2015年第一志愿填报我校考生近万人,招生报到率达80%,毕业生就业率99.11%。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几年来,董事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修订了院董会会议制度、院长办公会会议制度、财务预算制度等,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狠抓制度落实,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基层党总支,配齐了党委管理部门的干部,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

  加强了日常教学秩序管理,坚持开展开学初、期中教学检查和教学通报。通过网上评教、师生互评、校,二级学院(部)领导和督导室成员听课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通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导室、学生处、教务处联合开展出勤率随机抽查,统计各系学生上课出勤率,并每月张榜公布,推动各系提高到课率,学生逃课现象明显减少。全体教职工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无教学事故发生,教学秩序稳定,教学管理逐步规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学校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强师工程”,对内培养培训,对外高标准引进,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奖励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业绩突出的教职工。每年投入专项培训资金100万元,大力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培训、考察和学术交流。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设立了科研基金,近期学校又制定了《教师

  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修订)》,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为引进优秀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

  四、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新增在建实验楼2栋,面积5万m²;图书馆1栋,面积4万m²;办公楼1栋,面积1万m²;教师公寓1栋,面积2万多m²。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037亩,校舍面积29万m²,固定资产总值1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481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80万册,为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后勤管理,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加大了对校内物业管理、绿化维护、餐饮服务及其它生活服

  务单位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平时考核与随机检查,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校园卫生状况日趋好转,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后总加大了对餐饮管理的工作力度,严把进货关、卫生关、价格关、服务关,稳定食堂饭菜的价格,学生对食堂卫生、价格、服务质量、满意度逐步提高。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招生就业工作水平

  学校面向5个省、自治区招生,圆满完成招生计划,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整个招生过程中、学院强化对各个环节的监督,严肃招生纪律、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圆满完成了招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省教育厅和省考试院的充分肯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目前,学院面向全省招收全日制普通专科生、成教专科生。招生报到率逐年增加,2013年报到率为68.14%,2014年报到率为71.82%,2015年报到率为79.69%。

  各二级学院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利用各方资源,采取多种途径,拓展就业渠道,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力度。经过共同努力,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中有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14年就业率为97.18%,2015年就业率为98.69%。

  七、加强平安校园建设,逐步形成文明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多次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修订完善并与各部门续签《安全稳定与综合治理责任书》。各二级学院(部)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以防火防盗防骗为重点的安全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学校保卫处开展了各种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抓好防火防盗工作,组织义务消防员培训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火演练。加大公共场所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校园交通秩序整治和车辆管理。

  1. 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几年来,董事会三次提高教职工工资待遇;每两年,为教职

  工安排一次全面体检,工会每年安排一次教职工外出休闲度假等;加快速度修建新的教职工宿舍;每年拿出400万元基金进行专项奖励;另外,董事会决定,申本成功后,给全体教职工增加工资待遇。

  各位代表,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是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董事会正确领导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董事会和学院领导向所有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忠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有:1.教学投入相对偏低,未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2.科研开展力度不够,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项目;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4.校企合作力度不够。订单班和校外实训基地较少;5.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今后工作展望

  在“十三五”几年里,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申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产学研一体化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院综合竞争力;加快基本建设步伐,使各项办学条件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将我校升格为应用技术型本科学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善学校规划用地的产权手续,抓紧落实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完成新图书馆、新办公楼、建筑展示馆建设工程并封顶、验收。加快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以及新一期教学楼,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等建设项目的规划和报建工作,新增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完善滨海校区(茂名)规划,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完成首期12万平方米工程建设并封顶、验收。抓紧落实滨海校区第二期用地。

  完善现有建筑及新建项目的产权手续,清理并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美化校园环境。合理规划绿化带和园林设施。逐年增设体育设施,增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和网球场,以满足师生体育活动的要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领域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1. 凝练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集中人力和物力,建设我校的申本专业,继续打造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专业。要认真对照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的指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改革考试办法,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不同的办学功能和形式,扩大教学改革的成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打造高水平工程中心。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引进,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打造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实施教师发展基金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各知名高校,在名师的指导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安排了50万元用于培养中青年教师,其中20万元用于访问学者,30万元用于国内培训。

   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完善专项奖励和分配制度,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将我校教师发展中心建成广东省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干部的能力素质。

      4.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深化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注重在“协同创新”上狠下功夫,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本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发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积极推进“一系一实体”计划。形成“校中厂”、“厂中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格局。

  积极推进中高职与企业“三元融合五年贯通”和高职、本科、企业“三二分段”、“五年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探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5.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管理目标考核体系,定岗、定责、定员、定酬的行政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摸索适应民办高校工作的创新、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过去几年来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创新做法,认真加以总结和推广,加强校园综合治理,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

      6.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思想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做好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完善以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绿色通道、勤工助学辅的资助体系。

  推进民主管理。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紧密联系师生的作用。

   各位代表,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新一年的工作繁重且紧迫,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教育厅的领导下,在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开拓进取,为实现我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