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社交恐惧】内向≠社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周围总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在网络能够与陌生人聊的风生水起

但,当他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

他可能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

这是你的生活缩影吗?

当团团在上课路上遇到熟人的时候

会觉得很尴尬

不知道要打招呼好,还是装作没有看见好呢

现在才发现

那就是社恐的前兆啊!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

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

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非常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此外,12.2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01

别矫情,你这不是社恐

什么是社恐?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所以,大部分称自己是“社恐”,并不是真正的社恐,更多的是社交焦虑,或者说是社交障碍。

社交焦虑只是情绪,是我们生物性所带来的自然反应。而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医学上的专有名词是“SAD”。是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

因此,不要随意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如果长期从心理上给自己这样的暗示,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焦虑和压力。

02

比起社交,这届年轻人更享受独处

  虽然真正的社恐患者只是少数,但为什么有这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有“社恐”——很多年轻人会把“不善社交”归为“社恐”。

  根据去年中国青年报、中国社科院和探探联合发起的调研显示,年轻人中有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恐”,其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和热爱广场舞的父母辈相比,新生代青年没那么热衷于线下活动,线上社交也仅限于“笑死”和“哈哈哈哈哈”。

   老一辈人精力充沛、交际广泛,他们的快乐周末是约个酒局、搓个麻将,还能抽空抚养一两个人类幼崽。

同样是20来岁的花样年华,这届年轻人一到周末就苦心钻研“推辞学”,跟人打交道的时间还不如撸猫多。

   这或许并不是个人的原因——时代在变化,社交对人们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


03

改变“社恐”,从接纳自己开始

  团团发现,虽然很多同学总爱调侃自己是社恐患者,但在日常社交经历中,完全孤立自己避免与人对话交往的人并不常见。

  与此同时,人们在谈及社交牛逼症时,往往都带着羡慕的心情,因为这被视为一种稀缺的能力,是大多数人渴望拥有却并不具备的能力。

  有些人为了克服社交恐惧,逼着自己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但这样根本就治标不治本,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懂得欣赏自己。

  真正的合群并不是刻意迎合,更不是自我伪装。害怕热闹,那就减少相聚;不喜欢敷衍,那就远离虚情假意。

  总会有人喜欢真正的你。

04

众人喧闹中的孤独


  不可否认,不会社交的内向的人更容易孤独,因为没有或很少有可以与之倾诉谈心的对象,内心情绪无处排解,自然会产生孤独情绪。

  但团团认为,这并不是缺点,恰恰相反,这正是内向者的优点。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到:“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只有充分与自己独处,感受孤独,才能更好地体会别人的感受,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和谐自然。

团团有话说:

  内向不是心理缺陷,更不是精神病,我们有时也渴望社交,也会适当的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些敏感,会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觉得过度社交会感到疲劳,但也仅仅而已。

  我们不需要装的像个外向者。“任何外向者可以做到的,我们都可以做到,并且做的很好。”我们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只不过很小很小,我们是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但在非常要好的朋友面前,也会向他们吐槽所经历的这一切,更会分享我的乐趣。

  在百花齐放的世界里,我们不一定要做最美的红玫瑰,也可以是最不起眼却最重要的满天星。



责编 | 陈政恒



校团委信息宣传中心制




  延伸阅读

发布时间:2022-03-03
  • ©2015-2022 版权所有: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
  • 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 电子邮箱:E-mail:gkd@gkd.edu.cn
  • 电话:020-87418705(广科大团委办公室)
  • 网站建设与技术支持: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